一、制冷量的定义与计算
(一)理论制冷量
制冷压缩机的理论制冷量是在假设工质经历完全可逆循环时,单位时间内从低温热源吸收的热量,可表示为:
Q_0=qm(h_1-h_4 )
式中,Q_0为理论制冷量,qm为工质质量流量,h_1为蒸发器出口处工质的比焓,h_4为节流阀出口处工质的比焓。
将压缩机的排气量V与工质吸气密度ρ_1代入,可得:
Q_0=Vρ_1 (h_1-h_4)
在已知吸排气压力的条件下,可利用p-h图或制冷剂热力学性质计算软件直接查得(h_1-h_4),从而得到理论制冷量[2]。需要指出的是,该计算结果是在理想条件下得到的,而实际压缩过程存在过热、节流、泄漏等诸多不可逆因素,使得实际制冷量偏离理论值。
(二)p-h图法
p-h图法作为计算制冷压缩机实际制冷量的核心方法,其本质是通过可视化热力学循环过程揭示实际工况与理想循环的偏差机制。该方法基于压缩机吸排气压力参数,在p-h图上定位循环起点1(吸气状态)和终点2(排气状态),通过构建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对比模型实现制冷量计算。
具体实施时,理论循环构建需从点1作等焓线与蒸发压力线相交于点4,再向左沿等压线延伸至饱和液相线点4',形成1-4-4'-1的封闭循环。而实际循环则呈现为从点1沿等熵线压缩至排气压力线点2',随后沿等压线膨胀至实际排气点2,最终通过2-3-4-1路径完成循环。这种路径差异直观反映了两个关键能量损失机制:实际压缩过程1-2线相较于理论等熵线右移,表明吸气过热导致压缩功增加;膨胀过程3-4线右移则揭示了节流损失引起的焓值升高现象,这两者共同作用使得实际制冷量低于理论值。
应用该方法时需特别注意热力学图谱的工况适配性,对于新型环保制冷剂系统,建议通过专业热力学性质计算软件生成精确的p-h图谱。同时,在确定压缩机吸排气参数时,必须综合考量管路压降、热交换损失等实际因素对状态点的影响,这些修正项通常通过实验数据修正或经验公式补偿实现。
(三)多项式拟合法
多项式拟合法是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采用数学拟合的方法得到压缩机制冷量与工况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该方法的优点是可直接得到任意工况下的制冷量,无需查图和插值,计算简便。
目前,比较成熟的制冷量拟合公式有ARI多项式、Duhring方程等。以ARI多项式为例,其形式如下:Q_e=a_0+a_1 t_e+a_2 t_2+⋯+a_10 t_c^2 t_e
式中,Q_e为实际制冷量,t_c为冷凝温度,t_e为蒸发温度,a_0~a_10为拟合系数。拟合系数需要在已知制冷量的工况点下,采用最小二乘法等拟合方法确定。
采用多项式拟合法计算制冷量的步骤如下:首先,在样本工况点下测得压缩机的实际制冷量,建立制冷量数据库;然后,选择合适的多项式形式,采用数学软件或算法对制冷量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拟合系数;最后,将实际运行工况下的冷凝温度、蒸发温度代入拟合多项式,计算得到实际制冷量。
需要指出的是,多项式拟合法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样本数据的质量和拟合公式的优劣。应尽可能选取分布均匀、覆盖全面的样本点,提高拟合精度。此外,多项式的阶数也应根据拟合效果和计算工作量合理选取。
(四)实验测试法
实验测试法是利用量热器或称热器直接测量压缩机在特定工况下的实际制冷量。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校核其他计算方法的基准。
目前常用的量热器主要有干式量热器和湿式量热器两种。干式量热器中,蒸发器置于严密的隔热箱体内,通过测量加热器功率得到蒸发器吸热量。湿式量热器中,蒸发器直接浸没在热水中,通过测量热水的温升和循环流量计算制冷量。两种量热器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Q_e=W/(τ⋅COP) Q_e=c_p ρVΔt/τ
式中,W为加热器功率,τ为测量时间,COP为制冷系数,c_p为水的比热容,ρ为水的密度,V为水的体积流量,Δt为水的进出口温差。
实验测试法的核心在于构建高精度量热系统与精准控制测试环境参数。量热器作为核心测量装置,其设计需满足热力学隔离要求,通过双层隔热结构(如镀银内壁与真空夹层)将热损失控制在0.5%以内,同时采用水冷夹套与相变材料层实现动态热平衡补偿。测试过程中需建立多参数闭环控制系统,将冷凝温度波动限制在±0.3℃、蒸发温度波动控制在±0.5℃范围内,通过PID算法实时调节冷却水流量与压缩机频率。
数据采集系统需配置高精度传感器阵列,包括0.1级压力变送器、±0.05℃分辨率的温度传感器以及16位A/D转换模块,对制冷剂质量流量(采用科氏力流量计)、冷却水焓差(精度±0.1%)等关键参数进行同步监测。为消除瞬态扰动影响,需在稳定工况下持续采集至少30分钟数据,采用移动平均算法(窗口宽度5分钟)处理原始数据,最终通过能量守恒方程Q=Δh×m计算实际制冷量,该方法与理论值偏差可控制在2%以内。
二、实际制冷量的影响因素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可以看出压缩机实际制冷量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一)吸气过热度
吸气过热度作为制冷循环的关键热力学参数,表征工质进入压缩机时的过热程度,其本质是压缩机吸气口温度与同压力下饱和温度的差值。该参数存在双重效应:适度的过热(如干式蒸发器8-12℃、多联机3-8℃)能有效防止液态制冷剂回流,避免液击损伤压缩机转子;但过高的过热度(如超过设计阈值)将引发多重负面效应——压缩过程焓增导致容积效率下降约15%-20%,同时排气温度每升高10℃,润滑油粘度下降30%,加速轴承磨损。
从热力学循环分析,有害过热(如吸气管过热)会使单位制冷量增量无法被利用,循环COP降低3%-5%。而蒸发器内过热虽能提升制冷剂完全蒸发率,但对不同工质影响各异:氨系统COP下降0.2,R22系统基本持平,R134a系统可能提升0.1。现代制冷系统通过电子膨胀阀动态调节(如ΔTx控制法),将过热度稳定在±1℃范围内,既保证100%蒸发率,又使压缩比降低15%-25%。优化方向需结合工况特性,例如低温工况(-15℃以下)需维持较高过热度(≥10℃)防止回油管液击,而高温工况则需强化过热控制以避免排气温度突破润滑油闪点。
(二)容积效率
容积效率作为压缩机性能的核心指标,表征实际输气量与理论排气量的比值(ηv=Vs/Vh),其本质是压缩机工作循环中工质泄漏、再膨胀及热力学损失的综合反映。该参数受四类关键因素影响:余隙容积导致的膨胀损失(余隙系数λv=0.5-0.9)、吸气压力波动引起的压力损失(压力系数λp=0.95-1.0)、吸气加热效应(温度系数λT>0.9)以及内外泄漏(泄漏系数λL=0.95-0.98)。
现代压缩机通过多项技术创新提升容积效率:①精密加工将余隙容积压缩至缸径的2%-5%,配合凹形阀板结构降低膨胀损失;②簧片阀动态优化使压力损失减少15%-20%,如某R600a压缩机优化后COP提升15%;③纳米级活塞环密封技术使内泄漏率控制在3%以内;④智能调节系统实时监测回油率(δ=润滑油流量/制冷剂流量),通过PID算法将δ稳定在最佳区间(X<D),如某空调系统通过调节阀开度步进±0.5°实现容积效率动态优化。
工程实践表明,采用钛合金气阀组件可使压力系数提升8%,而变截面余隙腔设计能减少10%的再膨胀损失。对于高速涡旋压缩机,实施0.01mm级动平衡校正可使泄漏系数降低至0.97以下,配合磁悬浮轴承技术,整体容积效率可达92%以上。
(三)压缩比
压缩比作为制冷系统的核心热力学参数,定义为压缩机排气绝对压力与吸气绝对压力的比值(CR=P₂/P₁),其本质反映了工质被压缩的强度。该参数对系统性能具有双重影响机制:当CR增大时,压缩过程焓增导致压缩功提升约15%-25%,同时排气温度每升高10℃,润滑油粘度下降30%,加速运动部件磨损。这种能量损耗直接转化为制冷量衰减,实验数据显示CR每增加0.5,实际制冷量下降约8%-12%。
现代制冷技术通过创新手段实现压缩比优化:①喷液增焓技术通过注入液态制冷剂(通常为过冷液体)降低压缩过程焓值,某R410A系统应用后CR从12.5降至9.8,COP提升18%;②多级压缩配合中间冷却(如两级涡旋压缩机)可使等效CR降低30%-40%,同时减少15%的排气温度;③变频压缩机通过动态调节容积效率,将CR波动范围控制在±0.3以内。工程实践表明,结合经济器循环与智能控制算法,可使CR稳定在最佳区间(如空调系统CR=6-8),实现能效比(EER)提升20%以上。
(四)制冷剂类型
不同类型的制冷剂具有不同的热物性参数,如比容、蒸发潜热等,进而影响压缩机的质量流量和焓差,最终导致制冷量的差异。因此,在压缩机设计和改型时,应充分考虑制冷剂更换对实际制冷量的影响。
三、工程应用实例
下面以某型螺杆压缩机为例,说明实际制冷量的计算和应用。该压缩机采用R22作为工质,额定排气量为252m3/h,名义工况下的冷凝温度为40℃,蒸发温度为5℃。
首先,在名义工况下利用p-h图计算压缩机的理论制冷量。查R22的p-h图得:在40℃冷凝、5℃蒸发工况下,压缩机吸气比焓h_1=408.3kJ/kg,节流后比焓h_4=249.7kJ/kg,则单位质量工质的制冷量为:q_0=h_1-h_4=408.3-249.7=158.6kJ/kg
再根据压缩机排气量计算工质的质量流量:
qm=Vρ_1=252×0.0192=4.84kg/s
将qm和q_0代入式(1),得到压缩机的理论制冷量为:
Q_0=qmq_0=4.84×158.6=767kW
然后,通过试验测得该压缩机在名义工况下的实际制冷量为649kW,由此可得其容积效率为:
η_v=(649/767)×100%=84.6%
为简化计算,利用ARI多项式拟合该压缩机在不同工况下的实际制冷量。经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如下制冷量多项式:
Q_e=64.33
10.54t_e+0.62t_c+0.19t_e^2+0.12t_c
t_e+0.05t_c^2
将名义工况的t_c和t_e代入,计算得到Q_e=650.4kW,与实验值649kW吻合较好,相对误差为0.22%。
最后,利用该多项式对压缩机在其他工况下的制冷量进行计算。例如,在t_c=45℃、t_e=0℃时,代入多项式得Q_e=488.3kW;而采用p-h图法计算的理论制冷量为583.5kW,两者之比为83.7%,可见多项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压缩机的实际制冷量特性。